时间:2021-08-12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中道功夫问答修道·传道·为你·为我·为众人访“中道功夫”创始人中子先生“现代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养生意识增强了,同时也渐渐地把功夫与健身连在了一起,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了生命健康比什么都重要。为了获得身、意、心的健康,人们掀起了学功夫、练功夫的热潮。既然是与学联系在了一起,功夫便成了一门学问、一种智慧、一项技能,练功夫既能启智、又能强体、还能快乐,随着太极拳和广场舞的普及,全国上下掀起了全民健身高潮。特别是随着世界疫情的迅速传播促使整个人类都对生命健康引起了高度的重视,大健康理念开始在人们当中普及,为人类健康服务的中之道也因此跟着应运而生。”当笔者走访“中道功夫”创始人——中子先生时,他做了以上开篇之说。 问:当前武术的百花园中各门各派异彩纷呈,在百家争鸣的环境里,带有浓郁中原文化色彩的中道功夫,对于许昌武术界来说是早已久闻,无论是武功方面还是武德、武道方面,都有着深厚的传承底蕴和儒、道、兵兼蓄的文化色彩。请问中子先生,你呕心沥血数十载整编出“中道功夫”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答:“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道功夫源于中国,属于世界。它是中国功夫的传承和弘扬,是一种自强不息、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透过这种精神,可以看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我作为武术爱好者,从小至今练功习武已有50余年了,我吸取武术前辈们功夫之所长,根据自己的练武体会和经验,编篡出了以梅花功夫为基础的“中道功夫”。希望能与同仁以及广大武术爱好者进行交流和分享,以获得身、意、心健康为目的,从而能够在中国功夫的百花园中绽放出一朵清馨的梅花,给中国的武道文化增添一点点色彩,通过传播“中道功夫”这种形式把中道文化传向世界各个角落,为全人类的身、意、心健康贡献一份力量,这就是传播“中道功夫”的意义吧! 中国功夫充满着人性的光芒,是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表现,从它起源至今,经过数千年的代代相传,由原始的强身健体、保家卫国,发展到现今的个人与社会、环境的和谐相处,这是历史的必然,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个人融入自然的最佳途径。 自从1995年4月15日起,公开向社会各界人士传授此功夫以来,有很多人从中受益,其中包括老、中、青、幼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我之所以要整编出“中道功夫”,其目的在于方便大家学练功夫,同时通过传授中道文化,也为更多喜爱功夫的人创造条件,从而达到锻炼身心、确保众人健康之目的。 武术界各门各派的套路,风格各不相同,但“天下功夫是一家”的大团圆思想使他们如一股股清澈的山泉,充满激情地奔腾着汇入了中国功夫的怀抱,因为中国功夫是海纳百川的惊世之举,是人间博大的学识,这些学识渗透在宗教、文化等诸多领域。远古易经、太极八卦、天文地理,道家养生修炼出神入化,儒家文成武就定国安邦,兵家神机妙算战略战术的具体运用,这一切都体现着中道的思想、中道的精髓,同时也成为我们今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唯有传承和发扬及创新才使今天的习武之人无愧于前人。 “中道功夫”,它不是空穴来风,它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一项肢体动作的自我创新,也是对中国武道文化理论宝库的添薪之举,经过几十年来的反复揣悟和完善,最终在武术界成为一个崭新的硕果,特别是在中国功夫走向世界的今天,它的普及与推广,或多或少肩负着宣传和振兴中华武术的重任,同时也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做出了一点应有的贡献。 问:“中道功夫”的基础功夫都包括哪些内容?它适用哪类人群习练?该功夫的动作好学不好学? 答:“中道功夫”,也叫“中之道”,简称“中道”,共有七卷,其内容博大精深,套路丰富多彩。它传承了历史名家的经典,吸取了当今武界的精华,所谓“中道功夫”,它是各种套路等名称的总称。“中道功夫”的内容共分三大部分:一是文场理论部分;二是武场实练部分;三是道场养生部分。其文场理论的主要内容有:中道经。其武场实练部分的主要内容有:基本功、五势桩、中道掌、中道拳等内容。其道场养生部分的内容主要有:中道操、太极功、养生功、中道桩、中道舞、太极拳等内容。 “中道功夫”非常好学,因为它适合各种年龄阶段的人练习,可谓是男、女、老、幼皆宜,并且不分民族、宗教、肤色、门派,任何人都可学练“中之道”。其中“中道操”尤其适合老年人练习,因为“中道操”动静结合,动作难度也不大,并在原地活动,其姿势简单,速度缓慢,是老年人健身治疗慢性疾病的最佳选择。“中道掌”适合中年人练习,因为“中道掌”第一路动作柔和缓慢,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第二路动作刚柔相济,打四面八方,有进有退;第三路动作蹿蹦跳跃,步法如猫行,灵活多变。因此,“中道掌”是中年人学好武术的最佳选择。“中道功”适合少年儿童练习,因为“中道功”里边的基本功是武术基本功,其套路内容简练,左右对称,有正有反,它是少年儿童增强体质的最佳选择。“中道拳”适合青年人练习,因为“武子梅花拳”刚劲有力,其套路动作蹿蹦跳跃,灵活多变,是青年人进行实战练习的最佳选择。“中道桩”、“中道舞”适合各种年龄阶段的人练习,因为“中道桩”、“中道舞”简单易学见效快,练习当中乐自来,是人们强健筋骨、增强活力、健身治病的最佳选择。 问:“中道功夫”是在什么基础上整编的?它的理论依据和特点是什么?为什么简称为“中道”? 答:“中道功夫”是在继承和总结前辈们练功、习武、修道经验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和发展,并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练实践而整编的。 它的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道、儒、兵三家的传统文化,如中庸之道,以及阴阳之道、养生之道、健身之道、用兵之道、拳术之道、中之道理等。 “中道功夫”具有三大特点:一是讲“中”,二是讲“礼”,三是讲“自然”。所谓讲“中”,就是具有文武双修、身心并练、内外兼顾、动静结合、刚柔相济、快慢相间、攻防兼备、左右对称等特点,它的拳理和拳术运动路线也都是由“中”字而来。所谓讲“礼”,就是在练习各种套路时,要求起势和收势的动作都要抱拳行礼。所谓讲“自然”,就是在习文、练武、修道中要做到自然。常练“中道功夫”,不但能强身健体,同时还能起到修心养性、美好心灵的作用。 “中道功夫”,它是以修中道为本,在修中养心、养意、养身,才能使每一个习武之人走入“中之道”。中道功夫是动静结合,在静中养意,在动中养身,在动静中养心,也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养生”,养生之道是身、意、心兼修之道,习练“中之道”是达到养生目的的一条捷径,它能让人获得身、意、心的健康和长寿。 我之所以把我的功夫简称为“中道”,其主要原因是由这种功夫的特点所决定的。其次,是由“中道功夫”的理论来决定的。另外,也有把武术、武学提升到炼道、修道的高度来进行研究的意思。再说了,道是表达万事万物规律的最佳首选,道文化还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文化。另据追根究底发现只有“中”才能把道理说清楚,所谓“中之道”,也就是“中的道”。世上只有中道,才是人间正道、天下共通之道、宇宙中心之道。中道还是习文、练武、修道的最高层次和境界,这点在自动练功、打拳、跳舞中有充分体现。 问:你的功夫,为什么叫做中道功夫?怎样才能练好中道功夫? 答:从前面中道功夫的内容中我们不难看出:中道功夫是一个系列内容,它是各种内容的总称。虽说中道功夫起于梅花功夫,但它从理论来源上和内容形式上都超出了梅花功夫的范围。我之所以把它叫做中道功夫,是因为只有用中道功夫这个称呼才能最全面地概括各个内容。如果还用梅花功夫或者用梅花拳来概括中道舞、中道操、中道桩、中道掌、中道功、中道经等内容,那就显得以偏概全。再者中道功夫的套路内容,从运动路线上看很像个“中”字,从动作姿势上看都左右对称,从姿势变化上看很符合阴阳变化的原理。另外中道功夫的所有内容,都是靠时间的积累、持之以恒的锻炼,才能不断丰富、不断提高的,练习者也只有这样, 最后才能逐步达到很高的水平,并具有很深的造诣,只有这样,才能算真“中”,这也很符合“中”的道理。因此,我把这种功夫叫做中道功夫。 要想练好中道功夫,首先要学好文、武、道理论;其次要练好各种套路。只有在练好各种套路的同时,去认真学好文、武、道理论,这样才能从感性认识当中去真正体会到中道功夫的精神境界,从而也才能把中道功夫真正练好。 学好文、武、道理论的关键在于领会、学好“中道经”。因为“中道经”蕴涵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历代文、武、道前辈们习文、练武、修道实践经验的总结,同时也是有很多文、武、道前辈用心血和智慧保存、传抄、修改、补充、增写而成,它是指导中道弟子习文、练武、修道的主要经典,同时也是中道弟子们用来提高文、武、道功夫的重要经文。 机遇加缘分,拜师传真经。练好各种套路的关键在于了解中道功夫,并从中有选择性地练习适合自己的套路,在苦练、勤练中领悟中道功夫的真谛。另外,还要先从最简单、最基本的套路练起,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构建起中道功夫的大厦,练功贵在坚持,唯有持之以恒、坚持到底的人才能练出真功夫。那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练功之人,最终练出的只能是一身花架子。修炼心性比练身体更为重要,因为心性是悟道也是开慧之关键,心态决定形态,习练者要尊师重道、认真钻研、刻苦锻炼、专心致志,严格遵守文武规矩和十大道规,这是一条通向成功、走向德艺双馨的圆满大道。 问:你常说:“我的功夫是两条腿支撑的”。请问它的含义是否是文功和武功?为什么? 答:是这样的,两条腿是一个形象的比喻,二者是统一的整体,对于哪一个都不能缺少,否则,我的功夫将是残缺的。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文武是一个整体,它由道把文武统一了起来。因为文功和武功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它都来源于中道。特别是“中道功夫”,它不仅是一项体育活动,更是一种传统文化,还是一种创新文化,并且有一整套的理论体系。它与其它门派的功夫有所不同,它要求练功夫者要用理论指导实践,并要文、武、道同时修炼。文功修的是精神,武功练的是形态,武道修的是神形。只有神形兼备,才不失我功夫的完整性,就像一个完整的人,光有精神还不行,必须还得具有强健的身体和美好的心灵,三者缺一不可。只有文、武、道同时修炼,才能达到身、意、心健康之目的。 问:中子先生,你习文、练武、修道,并关心他人身、意、心健康,是否是为之而为之呢? 答:“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武德是学来的,靠的是自身严格要求和虚心学习;武功是练来的,靠的是勤奋和苦练;武道是修来的,靠的是自悟和灵活。三者的关系是,武德是基础,是意;武功是筑起的大厦,是身;武道是框架,是心。道、德、功、身、意、心六合一体,有德、有功、有道的是君子,无道、无德、有功的会因勇而作乱,是小人。所以我说,习武之人应该是道、德、功兼备之人。 我在练功夫的同时,传授给别人功夫,并且还为别人的身、意、心健康着想,这点对于一个练武者来说是必修的,只有武、道、德的积累,我的功夫才能有更大的长进。但是,我所追求的不只是自己一个人的道、德、功圆满,而是通过教功夫,特别是在教功夫的同时还教学功夫者去怎样做人,从而使更多的人都能够真正地、全面地学到“中道功夫”文化,并达到道、德、功圆满。 由于中子先生事务繁忙,采访就到此住笔。虽然我们是初次相识,但中子先生那副忠厚的面孔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可以说我对他的采访是一种处于自然状态的交谈,他心如明镜,语似流水,是一片大智的倾泻。他重务实而不搞虚夸,重行动而不搞空谈,重内涵而不搞表面,对他的采访使我一下子对他本人和“中道功夫”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临告别时,中子先生递给我一个档案袋淡淡地说:“这是我几十年来活动的原始记录,你看后会对我有更多的了解,希望你在外面不要宣扬我个人,只要把里面对广大群众身、意、心健康有用的东西传播出去就行了,只要众人收益,才是我习文、练武、修道、传道的最终目的。”
采访人:谷伯雅 2021年7月1日于许昌 |
上一篇:中道功夫简介
下一篇:《总学》的来龙去脉